“医生,我这牛皮癣是不是病毒感染啊?会不会传染给家里人?”这是门诊中较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。其实,牛皮癣,在医学上我们更严谨地称之为银屑病,它啊,真不是啥病毒引起的,更不会通过接触传染。说白了,它就是你自身免疫系统有点“小情绪”,和遗传、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但具体这“小情绪”怎么来的,说实话,咱医学界也在努力研究中。下面,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“不传染,但烦人”的银屑病。

| 核心要点 | 知识背景 |
|
1. 银屑病(牛皮癣)非病毒感染,不传染。 2. 遗传、免疫、环境等多因素参与发病。 3. 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 |
银屑病中医称白疕,患病率约为0.47%,全球约有1.25亿,国内约700万, 遗传:父母一方患病,子女遗传概率约10%-20%;若双方患病,患病率50%左右, 免疫因子:肿瘤坏死因子α,白介素-17,白介素-22,白介素-23和辅助性T细胞17(Th17)细胞等。 |
咱们先来破除一个误解,那就是牛皮癣叫什么病毒引起的这个说法,尽量是错误的昂!各位乡党,可千万别被那些不靠谱的偏方给忽悠了。“白疕”这个名字听着文绉绉的,但它确实反映了这种疾病的问题本身——皮肤上出现白色的鳞屑。这其实是由于你的免疫系统过于活跃,错误地攻击了自身的皮肤细胞,导致皮肤细胞生长速度过快,终形成了厚厚的鳞屑。往深了说,这种免疫反应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,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、白介素-17、白介素-23等等,它们就像是“煽风点火”的,让皮肤炎症更加严重。至于这个免疫系统为啥会“抽风”,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脱不了干系。
银屑病可不是只有一种样子的,它可变着花样来折腾人呢!根据皮损的形态、分布部位,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寻常型、关节病型、脓疱型、红皮病型等等。有的像小水滴一样,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全身(滴状银屑病);有的则像一个个硬币大小的红斑(钱币状银屑病);更严重的,皮损会融合成大片不规则的地图状(地图状银屑病)。
银屑病还有个“三联征”,就像它的三个身份证明一样:滴蜡现象(刮掉鳞屑后,像蜡烛油滴落一样)、薄膜现象(继续刮,会有一层薄膜脱落)、Auspitz sign(再刮,就会出现小红点)。医生们通常会通过这些特征,结合其他检查,来确诊是不是得了银屑病。除了皮肤上的变化,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疼痛、肿胀,甚至指甲的改变。换句话说,银屑病可能不仅仅是皮肤的问题,它还可能会影响到关节和指甲呢!
虽然牛皮癣叫什么病毒这个说法不对,但银屑病确实是一种慢性、易反复的疾病,所以目前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,控制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。这就好比咱们的车子,虽然不能尽量修好,但咱们可以定期保养,让它保持良好的行驶状态。别想着啥“治疗”了,那些都是骗人的!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(比如糖皮质激素、维A酸类药物、维生素D3衍生物、润肤剂),物理治疗(比如光疗、中药熏蒸),以及口服药物(比如维A酸类、甲氨蝶呤、环孢素)。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患者,还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制剂,比如司库奇尤单抗、阿达木单抗等等。往深了说,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,有的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,有的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正常分化,有的可以直接杀灭病菌。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案,需要根据你的病情、年龄、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。皮损小,就用外用药;皮损大,就要联合治疗。说到底,银屑病的治疗是个个体化的过程,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。
啊,时间过得真快,感觉才刚开始聊,就差不多要结束了。银屑病就像一片阴云,始终笼罩在患者的心头。不过,即使面对阴云,我们也要努力寻找阳光。
所以你看,牛皮癣叫什么病毒问题本身就不存在,它只是你的免疫系统跟你开了个玩笑。
再想想,白疕这名字,听着虽然有点土,但也挺贴切的。
别忘了那“三联征”,它可是医生诊断银屑病的秘密武器。
来来来,咱们再聊聊银屑病,提三个大伙儿较关心的问题:
想对病友们说几句心里话。别灰心!得了银屑病,不是你的错,也不是末日。保持乐观的心态,积极配合治疗,你就能和它和平共处。保护好你的皮肤。洗澡水不要太烫,洗完澡后要及时涂抹保湿霜,避免搔抓,这些都能减少瘙痒和皮损。真的,只有咱自己爱自己,皮肤才会更健康!听一个病友说:“得了这病,一开始觉得天都塌了,后来慢慢接受了,发现生活还是要继续。现在我每天坚持锻炼,注意饮食,病情控制得还不错。心态放轻松,别老想着它。” 是啊,生活就像一面镜子,你对它笑,它也会对你笑。加油,病友们!